发光,荧光材料区别
发光材料
在各种类型激发作用下能产生光发射的材料。主要由基质和激活剂组成,此外还添加一些助溶剂、共激活剂和敏化剂。基质是发光材料的主要组分,约占重量的90%以上。单一或混合的化合物都可作基质。混合基质常使用具有同一晶型的物质,如 ZnS·CaS、CaS·SrS等。激活剂对基质起激活作用,并形成发光中心,其重量约占基质 1 / 1000~1/10000,甚至1/100000。周期表中大多数元素都可做激活剂,常用的有 Cu、Mn、Au等。助溶剂的作用是,在制备发光材料时,使激活剂容易扩散到基质晶格中而形成发光中心,同时还起保护气氛作用,其掺入量约占配料的2%~5%。常用的助溶剂主要为各种盐类,如LiCl、KCl、CaF2等。共激活剂用于与激活剂协同激活基质,用量与激活剂相当。敏化剂用于增强材料发光,并能把吸收的能量传递到激活剂,从而提高发光效率。
发光材料又称发光体,是一种能够把从外界吸收的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非平衡光辐射的功能材料。光辐射有平衡辐射和非平衡辐射两大类,即热辐射和发光。任何物体只要具有一定的温度,则该物体必定具有与此温度下处于热平衡状态的辐射 (红光、红外辐射)。非平衡辐射是指在某种外界作用的激发下,体系偏离原来的平衡态,如果物体在回复到平衡态的过程中,其多余的能量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则称为发光。因此发光是一种叠加在热辐射背景上的非平衡辐射,其持续时间要超过光的振动周期。
1.2固体发光的两个基本特征
(1)任何物体在一定温度下都具有平衡热辐射,而发光是指吸收外来能量后,发出的总辐射中超出平衡热辐射的部分。
(2)当外界激发源对材料的作用停止后,发光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称为余辉。这是固体发光与其他光发射现象的根本区别。
1.3发光材料的主要分类
发光材料的发光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类型有:光致发光、阴极射线发光、电致发光、热释发光、光释发光、辐射发光
荧光材料
1分子结构的问题
荧光材料是一些感光的特殊的感光分子组成,在构成感光材料的同时分子已经存在的惯性,当光照射的时候他不是我们长说的吸光,而是光的能量把感光材料的分子结构改变了,光继续照射分子的结构继续改变直到它最大限度的改变,当没有光照的时候,也就是没有外界的能量能是它的分子结构继续发生改变,由于惯性的作用分子间的结构要恢复原状,恢复的时候要产生能量,这就是发光的过成。
2 有些荧光材料无论怎样照射(可见光照射)也不会发光的,而是在某种特殊的光线(射线)照射下才能反光,当感光材料的分子受到某种射线照射的时候,组成分子的原子从结构上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射线本身带有大量的能量,原子受到射线的作用力时原核周围的电子很容易逃逸
这样就把一些不可见的射线通过电子的作用力改变了它们的频率使它们的波长和频率在可见光范围,这就是发光的原理,我们常用的阴极射线显象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什么是荧光?什么是磷光??
因为手表上的表盘上涂有激活的硫化锌或硫化隔等荧光类物质,他们可以吸收可见光,并不断的发出荧光,当吸收的光的能量释放完后就不在发荧光了.这就是经光照后的夜光表可以发光但过一会就不亮的原因.
荧光棒发光原理:
荧光棒是有两种化学液体混合后产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发光效果的。
荧光棒的使用方法:
荧光棒由装有不同液体的塑料管和玻璃管两个部分组成,使用时将荧光棒轻轻弯曲,折断塑料管中的玻璃管,轻轻摇动,使两种液体充分混合,以达到最佳发光效果。
荧光棒采用可折的塑料管中套入玻璃细管。在折断过程中,玻璃细管中的液体A流出,迅速与塑料管中的液体B相混合,发生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放出的能量传递给荧光颜料分子,荧光颜料以可见光的形式释放能量(从高能态回到较稳定的低能态),从而把化学能转换为光能。
液体A是各色不同荧光颜料与双草酸二酯(CPPO)溶于溶剂的溶液,液体B是双氧水溶于溶剂的溶液,主要的溶剂是酯类化合物。
由于荧光棒中的液体化学物质被聚乙烯(塑料)包装,所以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因为荧光棒所发出的光是靠化学反应激发染料发出的非放射性光,而不是由放射线激发染料发出的光,不会伤害人体。但赵福群也对时下有些人为追赶时髦,将荧光棒弄破,把里面的液体涂抹在身上的做法表示反对,因为荧光棒中的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注意不要让儿童误食。
之所以有观点认为荧光物质会伤害人体,是因为在有些夜光手表、矿井应急信号灯等中用的都是放射性物质,使染料在黑暗处发光,所以人们误认为荧光棒中也是运用了放射性物质,形成认识上的误差。消费者鉴别某夜光产品是否为放射性发光的办法是,放射性发光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并且光强度弱些;而非放射光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荧光灯即低压汞灯,它是利用低气压的汞蒸气在放电过程中辐射紫外线,从而使荧光粉发出可见光的原理发光,因此它属于低气压弧光放电光源。荧光灯内装有两个灯丝。荧光灯发出的就不是荧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