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商周服饰形式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二、夏商周服饰文物
在2002年的时候,有文物专家在考古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遂公盨”,这件椭方直口重2.5千克的文物。当时这件文物被发现的时候,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们十分高兴,因为在这件文物里包含着大禹治水的第一手资料。
三、夏商周服装
经历了漫长的远古时代以后,我国古代社会大约在跟今4000年左右进人到文明时代。相传在尧、舜、禹的时代,实行原始的民主传贤制—禅让制度。从大约公元前2070年开始,禹之子启继承父位,正式建立夏朝,从此,贵族世袭制取代民主传贤制,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至大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代纣,建立周朝。夏商周时代,又称三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文化的许多重要范畴、观念正是在三代奠基、形成的。
夏代的历史与文化,古书记载极为简略,难考其详。商周以来,“有册有典”,文化吕明,故为古今学者所称道。不过,古代学者为表彰周代文化的进步,每每通过比较三代文化之异同以见周代文化之富博。由此我们可约略推荐夏代文化之概要及三代文化的特点。
《礼记·表记》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了三代文化的演变及历史特点:
夏道井命,事鬼敬神而远之。……其民之欲,惷而愚,乔而野,朴而不丈。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其民之蔽,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渐,贼而蔽。
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这既是对三代文化的重要区分,又揭示了三代文化的历史特点。所谓夏道,应包含夏代及夏以前五帝时代的文化面貌,尊命即尊占卜之命、巫现之行,那时的神灵观念尚未充分发展,所以说远于鬼神。由此可见那时的民风“尚忠”、“尚朴”,保留着蒙昧时代的特点。《史记·货殖列传》就指出:“夏人政尚忠朴。”尚忠就是尚愚,《盐铁论·诏圣》说“夏后氏不倍言”,“不倍(背)言”为忠为信,但不知变通便是愚。传说时代的蛋尤,就是一个愚蠢痴呆的典型。而尚朴即尚俭朴,那时物质生活匮乏,即便是率领民众治水的大禹也只好“菲饮食”、“恶衣服”(《论语,泰伯》),更不用说普通百姓。所以《礼记·王制》说“夏后氏以飨礼”,就是端正民众俭朴之风。
尽管夏人“政尚忠朴”,但夏朝的许多制度、礼仪、文化等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孔子就以自己懂得夏代礼俗为荣耀,不仅对夏代以来流传的“韶”乐十分欣赏,认为它已经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甚至主张实行夏代的历法。
殷人尊神事鬼,先鬼后礼,表明殷人虽已有礼,但居文化主导地位的是鬼神和巫术,人道之礼必须屈从鬼神之意、巫卜之辞。因此,尊神、重巫、尚鬼使殷文化的显着特点。
四、夏商时期的服装
交领右衽,无扣,以带系衣,腰糸大带
五、夏商周时代的服装
夏商周时期,相对于男子服饰的讲究,女子服饰则显得朴素一些。商周时的服饰的主要髾特点为上衣下裳,上下分体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时的农耕以及战事。到了春秋时,女子服饰则以深衣袍服为主。深衣是上衣下裳的演变,将上衣和下裳连接在一起,且下端不似之前一样开衩口,而是将衣襟随身体缠绕称为曲裾。曲裾深衣是根据礼制制定的,为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所喜爱。
到了秦汉时期,服饰又有了进一步的演变,此时的女子仍以深衣为尚,只是缠绕层数增加,衣摆宽度增加,而为了外表的美感,只能将腰身裹得更紧。而汉代作为女子服饰第一个具有特点的时期,在深衣之后出现了可以穿在外面的——袍。
同时,汉代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女性服饰——襦裙,上短襦下长裙也是当时的风尚。汉服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宽大,褒衣广袖在当时的世界上都为比较独特的存在。而最有特点的则是汉服的袖子——袂。袂宽则极大限度的展示了女性的雍容大度,且随风长袖也展示了女性灵动飘逸的姿态。
至于袖子多成圆形——圆袂,则是当时认知中“天圆地方”中的“圆”的代表。汉服的领型崇尚“交领右衽”,左侧衣襟压住右侧,整体在视觉上呈现向右倾斜。这则是中国古代“以右为尊”在服饰上的体现。汉代的服饰,不仅仅局限于衣裳,还包括了首服、发饰、鞋履等,已经形成了整体的服饰系统,并在其中融入了纺织、锦绣等古代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