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民旋融合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请举一些例子)
如: 1、衣着服饰:少数民族现在也穿汉族服饰。 2、语言:汉语的普及,很多少数民族都会说汉语。 3、风俗习惯:普天同庆中国年。 4、地区交流:杂居。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杂居在一起。 5、食品:我们日常去超市购买的食品中,有好多就具有民族特色的,如清真食品等。 6、通婚: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很普遍。 7:思想文化:象我们现在好多的歌曲中都融入了民族特色。 以上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例子而已,我们的民族融合正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只要你留心身边的人或事,就会发现有很多例子的。象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等都有所体现。
二、汉族传统民族服饰与汉族时尚服饰的互相关系是什么样的?
汉族传统服饰是以汉唐时期汉民族服饰为代表,雍容华丽贵,彰显大国子民风范。
汉族时尚服饰是以传统服饰为基础,以时代为背景,改良并更能适合现代人生活和穿着的需求生成的服饰,算是一种改革吧,但尚无定义是怎样固定的服饰。本人还是觉得传统的应该坚持
三、谈民族服装与国际服装的共存关系
民族服装多有地方特色,有历史的传承.也会继续传承下去.
国际服装我想比较现代的,方便人们工作的服饰,比较时尚.或者时下流行服装或主流着装.
当然民族服装也可以时尚,唐装就是一例.
你的国际服装这个概念不是标准的说法.很容易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
四、唐代女装对发展中国现代服装有何启示?
(一)坦露肌肤的坦领服装对于现代服饰的影响
坦领服装的大胆率真,开辟了女性服装历史的先河,现代服装将其运用和创新,充分展示了女性的曲线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坦领服装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结构,不再是简单的坦胸露乳了,而是加入了更多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元素,有坦领设计的女性服装,时而豪放,时而含蓄,时而复杂,时而简约,把女性的开放与优雅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现代礼服中的设计,坦领服装更加显示了女性独特的美感和魅力。
(二)女着男装现象对于现代服饰的影响
女着男装展示的不只是服饰审美中性化的别一番境界,更有开放、宽容与平等的服饰文化精神,其豪迈、潇洒的女装风格,对传统着装观念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刷新,这在唐以后的女性服饰中都有所体现。与唐代不同的是,现代女子所着的男装不是直接将男性服装穿在身上,而是对男性服装加以改进,融合了更多的女性服装元素,无论是面料还是色彩都显得多样更加富于选择性,这样就把男性的坚韧和女性的柔美很好的糅合在服装中,更加适于女性穿着,深受现代女性的青睐。
(三)喜爱穿着胡服对于现代服饰的影响
唐人喜爱穿着胡服,不仅模仿胡服那既有的款式,而且也接受着那些内地所没有的着装观念与习俗。唐代这种兼容并蓄的服饰理念,给后来的服饰设计带来诸多灵感,到了现代,服饰中的少数民族元素在时尚舞台上大放异彩,它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呈现出一番绚烂的景象。在这里,不同的服饰款式,不同的着装观念与习俗,甚至不同的服饰传统交汇在一起,互通互融、携手并行,如立交桥状各行其道,平等宽厚,随意自在。或似春日园林,花卉色香、形态各个相异,争艳斗芳且彼此映衬。
百度文库复制
五、古代服装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中国古代服装结构与现代服装结构之比较》
中国古代服饰以平面的直线裁剪著称,其外观特征是宽
松、肥大、含蓄。中国古代服饰既是一部衣史,同时也深刻地反
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
目前对古代服饰的研究与考察多是从史论、文化、艺术美学等
角度去研究,讨论古代服饰对今人的启示与借鉴,也多集中在
对古代服饰某个纹样、款式的寓意的研究或对某种工艺的开发
方面,而对古代服装结构方面的研究则显得份量不足。
从夏商到民国,数千载的历史中,伴随着国人走过的衣饰
一直是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当然,这种平面结构的背后隐藏
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平面的古代服饰中,也不乏立体的
影子,因为服装始终是为人体服务的,服装的物质性大于其精
神性。而人体是一个三维的立体之物,平面的服装要适合人体
的功能性的需求,除宽松肥大之外,于细微之处总会显现三维
的影子。古代服饰结构的细微之处与现代裁剪方式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
一、深衣中的斜裁
深衣是古代的一种服饰,产生于崇尚礼制的周代,适用范
围广泛,诸侯、士大夫、庶民百姓皆可穿。深衣盛行于春秋战国
时期,其上衣与下裳相连的形制对后世的服饰影响很大,后来
的衫、袍等均可认为是深衣的遗制。深衣在古代服饰史上影响
如此深刻,除了它的深刻用意外,还与它巧妙的裁剪、适体的功
能分不开。深衣分为直裾式和曲裾式两种形式[1]。其主要特
点如下:
1.衣裳相连。深衣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下裳分开来裁[2],然
后又在腰间缝合在一起。它的下裳部分共裁成12幅,以应12
个月的含义。这12幅是采用斜裁的方法。即在一块宽为二尺
二寸的布料上,分为宽的一头为一尺四寸,窄的一头为八寸的
两部分对角斜裁。然后把它们缝合在一起,再与上衣相连。采
用斜裁,一是受古代面料布幅宽度所限,二是出于功能的考虑。
在平面的服装结构中,如果腰部不收省道而下摆又要宽大,以
达到“利身”、“利行”的效果,那么这种裁剪方法是最合适的了。
窄的一头用于腰部有收腰的效果;宽的一头用于下摆,并且采
用斜丝使面料具有一定的拉伸性,可增大下摆的活动量。在现
代裁剪中,A型裙的裁剪是通过腰部省道的合并以使下摆增大
的,这样就造成了其腰线的向上微微弯曲状,形成一种上窄下
宽的梯形效果。而深衣下裳的平面结构中也可以收到这种梯
形效果。只是深衣的腰线是平直的,因为它没有省道的合并,但
采用布料的斜丝也弥补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尽管古代服饰是
平面结构,但出于功能的考虑还是有一些三维的裁剪效果的。
2.续衽钩边。这是曲裾式深衣的形制。衽,就是衣襟。续
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指衣裾,即衣服的后下摆。一
般在裳的右后衽上,用斜裁的裁片,缝出一个斜三角形,穿的时
候必须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这样就形成了曲裾。
3.矩领。即领式采用交叉而方折向下的形制。
4.长及踝间。深衣的长度按照穿着者的身材而定。
另外,在深衣的领口、袖口、襟摆间有异色面料做的缘饰。
这种缘饰,既可起到装饰作用,也是出于功能考虑。因为古代的
服饰面料多为绸、绫等软料,在这些边缘部分做一些缘饰也可
起到加固、牢靠的作用。这也是一种集装饰与实用功能于一体
的设计。
二、袍中的“袖裆”设计
袍是继深衣之后出现的又一种长衣,初见于战国,秦汉时
较为流行。汉代的袍服样式多采用交领,两襟叠压,相交而下,
袖身部分较宽大,形成圆弧。袖口部分明显收敛,以便于活动。
袍的裁剪方式有正裁与斜裁两种。
袍分为上衣下裳两部分。上衣正裁共8片,其中正身2片,
宽各32厘米。双袖各3片,宽分别为42厘米、43厘米和45厘米。
以上8片拼合之后,再从下边缝合。在双袖与正身相接的腋下,
另拼一块长37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的布,便于手臂的上下
活动。领缘用绦带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下延伸44厘米。下
裳正裁共5片,大、小襟正面两片各宽45厘米,其他各宽41厘米。
在腋下缝合的长方形的布,便是相当于现代裁剪中的“袖
裆”设计了。“现代结构的袖裆设计是尽量使整体外观造型简
洁而不失其良好的功能。因此,袖裆的设计在不影响功能的前
提下越隐蔽越好。”[3]袍的衣袖最宽处为45厘米,从功能的角度
来说是不利于活动的。因而在腋下又加了一处“多余”布的设
计,这块多加的布既增加了活动余地,又使衣身与下裳连接得
更为顺畅。从现代服装结构中宽松袖的袖裆设计中来看,它与
古代袍中腋下这块“多余”的布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至少在
设计理念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在服装结构中,对
于衣服的一些关键的运动部位是以实用功能为主要设计指导
思想的。
三、绵衤夸中的“前后裆”设计
在古代,分别穿入两条腿的下裳叫做“裤”。早期的裤只是
两个套在腿上的筒子,没有裆。有裆的裤是由北方传入中原
的,便于骑乘用。
绵衤夸是古代裤的一种形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
由衤夸腰和衤夸脚两部分组成的。衤夸腰4片,每片衤夸脚连上2片。
每片宽30.5厘米,长45厘米。衤夸脚左右各两片,其中一片用整
幅绢,宽50厘米,长61厘米;另一片用半幅绢,宽25厘米,长59
厘米。衤夸脚上部一侧拼入一块长12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
的衤夸裆。一条宽边与衤夸腰相连。一条边缝在衤夸脚上,折叠成
三角形,展开呈漏斗状。衤夸脚下部拼有一块长32厘米,宽9厘
米的条纹衤夸边,做成小衤夸口。衤夸脚的各拼接处均镶有丝绦。绣
绢作面料,深黄绢里。衤夸脚上部与衤夸腰相连,但两裆不相连。
后腰敞开形成开裆。绵衤夸,实则为一种开裆裤。在绵衤夸的结构
中,那块长方形而又折叠成三角形呈漏斗状的拼接布,便相当
于现代服装结构中裤子的前后裆的结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服装中的上衣下裳或连体的袍服样式
多为平面造型。服装无论平放还是展开悬挂均呈平面状态,只
有经人穿着后,才会随人体曲线的起伏和运动趋于立体。服装
用平面结构裁制,前后统一,结构线多直线和斜线,而且衣片的
分割拼接与织物的门幅和匹长密切相关。
如何从结构方面研究和考察古代服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
问题。古代服装结构虽为平面,但平面中也包含着细微的三维
设计。其实,就服装结构而言,平面与立体是一个辩证关系,即
平面之中包含着立体,立体之中也包含着平面。这也是中国古
代服装结构与现代服装结构的相同之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