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裙”是什么裙?为什么在古代那么多人拜倒在它之下?

86服饰网 2023-08-01 18:54 编辑:admin 216阅读

“石榴裙”是什么裙?为什么在古代那么多人拜倒在它之下?

“石榴裙”就是普通的红色裙子,因为杨贵妃就是凭借这条裙子,才令无数人拜倒在她之下,所以才会有这句俗语。石榴裙是唐代年轻女性非常喜欢的一种服装,这种裙子只拥有着石榴的红色。并没有包含其他颜色,通常会让穿着它的女人看起来漂亮动人。所以这种服装在那个时候对男人来说就是非常赏心悦目的一件衣服,想象一下一个男人怎么能冷漠地面对如此美丽的女人。所以当他们看到一个女人穿着石榴裙,他们便会无意识地聚集在这个女人身边,愿意为这个女人做任何事。因此,当时人们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这意味着男的为此万分着迷。 

此外,这条石榴裙在当时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人们非常喜欢它,因为它可以把他们的丈夫绑在身边,让她们的男人眼中只有自己。这表明女人有多希望她们的男人心中可以一直有她们,毕竟那个时候的男人总是很善变,不使点手段那是不行的。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杨贵妃当时非常喜欢石榴花,也喜欢吃石榴,也喜欢穿石榴裙。唐玄宗为了讨好她,特意在皇宫和华清池这些地方都种下了石榴供杨贵妃享用。我们都知道唐玄宗自打有了杨贵妃之后就开始荒废朝政了,这使得当时的大臣们都指责杨贵妃,见到她都不给好脸色。

有一天,唐玄宗设宴款待众位大臣,还特意请了杨贵妃前来跳舞助兴。杨贵妃撒娇地告诉唐玄宗,大臣们平日里都不和我打招呼,我才不要去给他们跳舞。唐玄宗这才知道杨贵妃受了委屈,之后便命令大臣们见到杨贵妃时必须行礼。如果拒绝行礼,那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大臣们别无选择,只能看到杨贵妃穿着石榴裙,一个接一个地行礼。从那时起,跪拜在石榴裙下,便成为一种崇拜女性的说法。

石榴裙是古代女人的裙子。女人的裙子就像石榴花一样漂亮。形容男子被女人的容貌,或者才情所折服爱上了她,就被人称为拜倒在石榴裙之下。

石榴裙在唐代的时期,是女人身上穿的一种裙子,因为裙子颜色跟石榴一样,故称石榴裙,因为石榴裙穿在女人的身上美丽,让人为之倾倒。

石榴裙只是一种比喻,一般只有美女才会有石榴裙丑女是没有的,所以只要女子长得漂亮那么她穿的衣裙就是石榴裙。

古代的裙子

裙子是从裳演变而来的一种服饰。古代裙、群二字同源,群者,多也,当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称。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大量资料来看,人们下体穿著裙子,大约是汉代以后才开始的风习,汉辛延年《羽林郎》诗: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无名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著我绣狭裙,事事四五通,都是汉代妇女穿裙的例证。形象资料中也有反映,如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出土的壁画上,就绘有许多穿裙的妇女。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还发现了完整的裙子实物,它是用4幅素绢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宽,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绢为之,裙腰的两端分别延长一截,以便系结。整条裙子不用任何纹饰,也没有缘边,当时称无缘裙。《汝南先贤传》记戴良嫁五女,皆布裙无缘,《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后)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指的都是这种裙式。魏晋以后,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色彩愈加丰富,裙上的装饰也日益讲究,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还有绛色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目。两晋十六国时期,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一种名为间色裙的裙子,以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条间隔而成,整条裙子在制作时被剖成数道,几色相间,交映成趣。开始时间色的布的色彩搭配有红绿、红黄等。后来,整条裙子被剖的来愈多,间色的布幅也相应地变得愈来愈窄,颜色也就愈来愈丰富。甘肃酒泉丁家闸古墓壁画上的妇女,就穿着这种样式的裙子。南北朝时期的裙子也很有特点,最明显的特点是裙上的纹饰明显增多,唐代的陆龟蒙曾著有《纪锦裙》一文,对他所见到的南北朝时期的一条锦裙备加赞叹,详细生动的描述:李君乃出古锦裙一幅示余:长四尺,下广上狭,下阔六寸,上减三寸半,皆周尺如直,其前则左有鹤二十,势如飞起,率曲折一胫,口中衔草?辈右有鹦鹉,耸肩舒尾,数与鹤相等。二禽大小不类,而又以花卉均布无余地。界道四向,五色间杂,道上累细细点缀其中,微云琐结,互以相带,有若皎霞残虹,流烟堕雾,春草夹径,远山截空,坏墙?苔,石泓秋水,印丹漫漏,蕊粉涂染,F亘环佩,云隐涯岸,浓淡霏拂,霭抑冥密,始如不可辨别。及谛视之:条段斩绝,分画一一有去处,非绣非绘,缜致柔美,又不可状也。纵非齐梁物,亦不下三百年矣。如此精美的精裙,简直成了一件专供欣赏的工艺精品了。隋代妇女的裙子样式基本承袭南北朝时的风格,下长曳地的长裙在隋代特别受到妇女的欢迎,间色裙在这个时期依然为妇女所采用,不过间色的道数越来越多,间道也更为狭窄,整条裙子常被剖成12间道,俗谓十二破,破即剖的意思,据说这种裙子为隋炀帝时所创,在当时有仙裙之美誉。唐刘存《事始》中即有炀帝作长裙,十二破,名'仙裙'的记载。 唐代妇女的裙子长度,与前代相比有明显的增加,裙裙曳地在当时是常见的现象。为显示裙子的修长,妇女着裙时多将裙腰束在胸部,有时甚至束至腋下,裙子的下摆则盖住脚面,有时在地下还拖曳一截。唐人诗文中常提及这种情况,如王建《宫词》谓:黛眉小妇砑裙长;王翰《观蛮童为伎作》诗:长裙锦带还留客;孟浩然《春情》诗: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等。形象资料中也有不少反映,如《簪花仕女图》、《执扇仕女图中,都绘有穿曳地长裙的妇女形象。为不妨碍活动,当时妇女穿着这种长裙劳作时,多特地将裙幅撩起,并在腰间以带系之。这样一来,裙裾就不会拖曳在地了。作这种装束的妇女形象,在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以及湖北武昌唐墓出土的陶俑上也都有反映。唐代妇女的裙子宽度,一般以广博为尚,大多数妇女的裙子,都集6幅而成,因而有六幅罗裙@地、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形容。按《旧唐书》中所记载的布幅宽度推算,唐代的六幅,相当于今3米以上,其裙子的宽度是可想而知了。唐代妇女除六幅外,还有用7幅、8幅为之者,如曹唐《小游仙诗》所称:书破明霞八幅裙。这类裙式,不仅影响到穿著者的活动,而且还造成了用料上的极大浪费,所以引起了朝廷的干涉。如《新唐书・车服志》记:文宗即位,以四方车服僭奢,下诏准仪制令,......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超过三寸。 唐代妇女的裙子色彩也非常丰富,年轻妇女最喜爱的是一种鲜艳的红裙。

唐人小说中的青年妇女如李娃、霍小玉等平时就一直穿着这种裙子。唐诗中对此也颇多述及,如元稹《樱桃花》诗:花曾立摘花人,@破罗裙红似火;万楚《五日观妓》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诗: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等等。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主要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武则天《如意娘》诗: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后来,石榴裙就被当作妇女的代称。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听到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比喻

紫杉荟风裙

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