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80年代的喇叭裤没有被排斥?
因为喇叭裤穿起来好看,所以80年代流行之今也没有排斥。喇叭裤一直很流行,是因为它能衬托你的体型美,显得高挑有气质,最重要的还能有一种大长腿的感觉,而且非常的时尚潮流,所以一直受到爱美人士的喜欢,喇叭裤搭配任何款式的上衣都很协调,现在的喇叭裤经过改良后,更多的款式,造型更加引领在时尚的前沿,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长辈对长相的审美
长辈与现在年轻人的审美已经出现分歧。长辈喜欢的类型,可能是浓眉大眼,长相正义,一看就老实的最好是国字脸的男生,类似于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明星。(没有说这些男生不好看的意思,浓眉大眼就很好看啦,只不过举一个例子,用来说明审美分歧。)现在年轻人可能觉得不好看甚至喜欢和他/她完全相反的类型,比如瓜子脸偏向于韩国练习生的那种类型,所以才会觉得相亲对象不符合自己的审美。
第二个原因,除去长辈和年轻人审美不一样,长辈的关注点也和年轻人不一样。长辈可能觉得,一个人的品性是他的首要评判标准,看他孝顺不孝顺,看他的物质条件,看他工作稳定不稳定,看他是不是真心,所以相貌这个评判标准会自然的推后,甚至考虑的不全面,有时候还会觉得长的好看不是一个有利条件,以至于有时候相亲对象可能“丑”。而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看人先看脸”,相貌反而是第一评判标准,再加上现在人所追求的“一见钟情”,外貌因素是评判一个人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才所造成的分歧。
第三,已经到相亲的阶段了,长得帅的顺眼的肯定早被别人抢走了…
其实在相亲的时候,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有的时候放下自己对审美的特殊要求,放下自己“看人先看脸”的思想习惯,从一个人的品性出发,看他的道德素质,感受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不失为一件好事。
长辈认为长相可爱的女孩子分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uán fèn,缘喻为命运纠缠的丝线,亦作缘份。是佛教的一个宗教概念,儒家与道家并不讲心灵鸡汤的缘分也不讲你与我有缘之说(注: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写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淡化对对方性别的意识。思无邪,交往时自然就会落落大方。
其次,要广泛交往,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多的异性,对异性有一个基本的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有的人外表像个迷人的小帅哥,但交往中会发现他华而不实,有的人学习成绩顶呱呱,却恃才傲物、颐指气使。如果只进行有限的小范围个别交往,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异性的了解不但有限,可能还失之偏颇。所以,利用每一次集体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在更广阔的人际范围内进行交往,是我们十分需要的。
再次,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若即若离,把握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排斥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如果我们在交往中发现对方的苗头不对,要调整自己的态度,使交往回复到波澜不惊、心静如水的状态。.取得法律、医学伦理、社会道德、地方人口发展规划等层面的认可,男女双方符合法定年龄,在男女自愿的基础上。由男方父母或婶婶、姑姑等出面,走访女家。女方家长会让女儿出来露露面,如端茶递水,男方家人打量女子的容貌、身材、体态、举止等。在泉州、连城等地,还有看女子手掌的习俗。
看看为什么我们和父母的审美差异这么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审美并不是由我们的自由意志决定,而是受整个社会环境所影响、在特定社会阶段的熏陶下产生的。
不同的时代社会流行元素差别很大,从小接受美的熏陶也不一样。比如我国20世纪60年代崇尚结实而强壮的“铁娘子”女性美,70年代的女性美标志是禁忌之外的邓丽君,到了80年代,又流行起了健美的挂历女郎。
▲60年代的“铁娘子”
▲70年代的邓丽君
▲80年代的挂历女郎
穿着上,从60年代的全国军装热,到80年代的爆炸头和喇叭裤,一直到现今的快时尚和休闲服装,人们的审美总是在发生不断的变化。
▲60年代的军装和工装
▲80年代 上海外滩的时髦年轻人
哪怕是同一时代,不同的环境也可能造就不同的审美,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常见的“华裔脸”,肤色、妆容、谈吐等等都是环境影响审美的痕迹。
▲刘玉玲
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年代,人们对审美的选择余地也是有限的。在1956至1980年,物质生活相对贫瘠,10多年可能还是那个花色的物件。
▲60年代的上衣式样
而且在过去崇尚集体主义的年代,一种趋势的流行极易扩大到整个群体,这也是为什么父母这一代的审美总是惊人的相似。
▲从中老年表情包、广场舞的风靡可以窥见一斑
怀旧性记忆上涨
“怀旧性记忆上涨”又叫“记忆隆起”,是一种相较于其他年龄,我们对于年轻时候生活的记忆更为生动的现象
这段时间集中在青春期到成年(15岁-25岁左右),这段时期恰恰也是我们开始思考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以及独立人格开始显现的时候。
▲“记忆隆起”示意图
▲《芳华》里一个西红柿引发的集体怀旧
怀旧性记忆上涨产生的关键是新鲜感,青春在我们记忆中如此清晰,是因为在这段时期中我们比30多岁或40多岁时有更多新鲜的人生体验。第一次独自远行、第一次恋爱、第一次参加工作、高考等等,这些新鲜的“第一次”组成了最难忘的人生记忆。
▲《芳华》
▲《少年的你》高考片段
我们的父母辈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遍地浓墨重彩的宣传画、大字报,数量寥寥的影视剧,基本是那代人的审美启蒙。
宣传画的特点是形象醒目、主题突出、颜色饱满,并配有大号字符做简单口号说明,这些大块字号、五彩缤纷的传统也延续到了现在的中老年表情包中。
尽管过去虽然影视剧十分有限,但演员双目如炬、意气风发的形象非常深入人心,同样地,这也是父母的审美缩影。
▲最具代表性的唐国强
身体机能的退化
身体机能的退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美。有研究表明,40岁左右的成年人表现出面孔察觉能力和差异感受性的下降。
▲美国不同年龄老人的认知能力差异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对简笔画面孔认知能力出现衰退,因此他们更愿意看真实面孔还原并且信息更直接的表情图片,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中老年表情包都那么真实了。
▲老年人适用的表情包应该是这样的
随着年龄增长,人对暗和光的适应能力也会下降,对整个光谱的颜色,特别是蓝绿色感受能力降低,已有的心理学研究中,将物体放在对比度较大的背景上,颜色区分鲜明,可以便于视觉衰退的老人辨认。
▲某养老院的颜色分区(左)
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中老年表情包总是闪闪发光的、色彩鲜艳的。
总的来说,审美差异的形成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说不定等到我们步入中老年时,我们现在的审美也是那时年轻人眼中的“中老年审美”了。
长辈对长相的审美,我觉得是长辈的话,他们都喜欢胖胖的女孩,白白的女孩,感觉好生养
长辈对长相的审美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也不同,有的人觉得原来好看,有的人觉得长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