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族苗服的配饰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些配饰?
苗族是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服饰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苗族的银饰特别多,有帽饰,耳环,手圈,腰带等等。那么苗族苗服的配饰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些配饰?
一、苗服的产生苗族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二、苗服的配饰苗服的配饰多为苗族银饰,一般家庭近年来都为新娘送银都要一二百两,还要制成头饰、项圈、手镯、戒指、耳环、扣链、银腰带、牙签、披肩等饰品,总之,“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三、苗族配饰的产生银饰萌芽于苗族社会早期的巫术图腾活动之中,产生于汉代,成熟于唐代,丰富于明清两代,发展于现当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银饰成为族群的识别符号。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又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
苗族人对银饰如此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精美,还认为银饰有驱邪和保值等功能。苗族人相信,带上银饰能够驱邪消灾获得健康平安;而银子作为天然货币,本身具有流通的价值。
苗族的配饰一般全都是银子制作的,而且苗族的配置特别的夸张,因为苗族一般生活在比较潮湿的地方,佩戴银子配饰的话,可以有效的去湿气,而且对身体也很好,也可以彰显家族的实力。
苗族的服饰非常的有民族风范,而且也非常的漂亮,并且也会添加一些银饰,而且也非常的隆重,非常气派。因为这些配饰都是用来搭配服装的。
苗服的配饰大多都是银质品,上面会有各种图案,特别的漂亮。这些配饰意味着人的身份,以及代表着他的尊贵。
二、有哪些少数民族戴银饰
云南少数民族的银饰种类极多,饰物佩戴的特点往往是“头重脚轻”,越往下越少。汉、回、水、怒、独龙、普米、纳西、布依、基诺等民族佩戴银饰的风格是以少胜多,小小一两件银饰,或在手腕,或在耳边,所产生的装饰效果往往妙不可言。 瑶、壮、哈尼、景颇、德昂、佤、藏等民族佩戴银饰则喜欢多多益善。多饰给人的印象更强烈。有的银饰以线型的链、铃、坠为主,佩饰人行动之时,整组银饰有种流动而茂密的美,更有撞击之声象山涧小溪的低吟浅唱。真正的放声高歌,要数藏、佤和景颇族,一切银饰都硕大饱满,满溢着山地民族的豪放之情。在傣、白、彝等民族中,则同时存在着简饰与多饰两种风格。
我记得苗族是带的
三、为什么南方少数民族喜欢佩戴银饰?
其实,从南方少数民族喜欢佩戴银饰这个现象,深究之下,可以看到的,是差不多500年前的大航海时代。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材料从何而来――中国的银矿并不多,特大型银矿很少,伴生矿多,也就是说,古时能够大规模开采的银矿,其实少之又少。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程度更低,矿业不发达,生活水平尚且不高,更无富庶之余财,饰品所用之银从何而来,其实是大有背景的。这些银子,来自遥远的海外;一则来自日本的石见银山,二则来自更加遥远的地球另一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矿。这些银子是怎么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以至于流入南方百越族人之手,演变成如今繁复精巧的银饰呢?都说明清闭关锁国,有明一朝,虽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自此之后贸易衰落,到中后期甚至频有倭寇犯边,至戚继光横空出世,才有抗倭英雄之名。倭寇之害,大家都有所耳闻;大家是不是都觉得,倭寇多为日本浪人,来到中国沿海地区,烧杀抢掠,那些卫所的军人怎么不管呢?明朝军队腐败如此,真是药丸啊药丸!(其实倭寇成分很复杂,更多的是有着多重身份的海商,亦商亦盗,甚至有些也有合法的官方身份)――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明朝卫所的军户,也是要讨生活的。当初太祖皇帝朱元璋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各类人各居其职,各安所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都去打洞――军户们就一辈子给老子当兵吧。这种构建之下,国家是没有地方财政这一说法的,反正各地各级官员的各种开支,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那些边防卫所里的军户,一部分屯田种地,一部分脱产当兵,以此维持卫所体系的运行。这么天长日久,卫所的兵哥哥们也是要娶妻生子,壮大家族的,到了明朝后期,问题就来了――多出来的这些人,怎么讨生活呢?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道理大家都知道,可靠海最来钱的,不是打渔,而是做生意啊。偏偏太祖得国之时,陈友谅、方国珍等对手水军力量其实是很强的,特别是方国珍,以海贸起家,那些曾经给朱元璋的敌人们当兵的水手们,老朱很不放心――谁知道这些技术兵种造起反来,会多大程度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怎么办呢,那就不许他们下海呗,一则断掉财路,二则断掉技术,这不就皆大欢喜,安定团结了嘛。可是呢,海贸那超高的利润,导致明着禁海商并不能真正禁绝。明朝前中期,只有官方的海贸才是合法的,最大规模的海上贸易,也正是郑和下西洋――虽然这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重要的是外交,是维持明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天朝上国),但除此之外,也仅有朝贡贸易才是合法的。说起来也是咱们大明看小日本不顺眼,定这朝贡的规矩,觉着日本跟咱们不怎么亲近,于是就定下了“十年一贡”的规矩。这下可苦了从唐宋以来就与我天朝有密切关系的日本――“我们的丝绸衣服、瓷器到哪里买?还让不让人愉快地消费奢侈品了?”于是乎,走私就成了维持贸易的地下途径,而搞这些走私的人,也就成了明朝时所谓的“大海商”。最出名的,就是汪直,那个被胡宗宪玩弄于股掌的耿直人。而且卫所的军户也能从中抽得好处,补贴家用,这些并不为官方所容纳的民间海贸,也就成了灰色地带,那些来自日本的浪人,有生意时做生意,没生意时也就杀杀人抢抢钱,成了沿海边境的祸害。好像扯远了……回正题: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有钱赚啊。明国跟日本做生意,最赚钱的是什么生意?买银子啊。日本恰巧在这个时候,发现了个大银矿――石见银山。这是个非常罕见的易于开采的大大大大银矿,有多大呢,巅峰时期的开采量差不多占了全球同时期产量的一小半。这下日本人可发达了,买买买,咱们有的是银子――于是乎,东西贵了,银子贱了,各国商人们都知道,日本银子便宜,货物到日本去换成银子,再回到其他地方用银子换钱换货,能大赚一笔。偏偏此时的明朝,正在经历没有地方财政的阵痛:什么东西都要地方政府自己解决,真是烦死了。于是有的知道变通的地方,开始用银子来抵各向杂役;到这种做法闻名于天下,已经是晚明“一条鞭法”的时候了。是的,这个时候支撑中国经济赋贡体系的货币,已经不再是铜钱了。这时西南的铜矿尚未开发,其他地方的铜矿又采得差不多了,铜钱又受到东南亚的欢迎,在宋元时期大量出口,到了明朝,越来越不够用了;税收很大程度上退化到了实物税的程度,而银子慢慢取代了铜钱,成为这一体系的核心。明朝人逐渐意识到,银子是个好东西,于是乎,在对外贸易当中,大明国就成为一个银子的黑洞,不断地从周边地区吸纳银子,而以瓷器、丝绸、铜钱作为交换。此时的欧洲,自达伽马发现到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乃至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已经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也插足东南亚的海上贸易;西班牙征服下的美洲,秘鲁和墨西哥银矿的发现,也让他们有足够的硬通货来跟东南亚交易香料,跟中国交易丝绸瓷器;两边都有需求,于是,地球另一边的银子,被遥远欧洲的人们做成西班牙银圆,然后再源源不断地运到大明。明朝乃至清朝,始终是一个吸金,不对,吸银的怪兽!可是呢,大家也都明白,货币总量不正常地增加,结果就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经济崩溃――这跟明清的现实不一样啊。很多人也为此而困扰着,特别是西方的史学家。其实这原因呢,是因为来到中国的银子,并不完全进入流通领域;这些新来的银子有好几个去向,一部分进入了贡赋体系――就是变成贡品,归国家财政了;一部分被贮藏起来――就是地主老财们把银子熔成银球,藏进地窖了;还有一部分进入流通市场,确实也导致了规模不大的通胀现象。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由于明国江南开发程度高,木材这一基本资源被采得差不多了,每年都要用啊,造房子、造船(特别是漕运船只,有规定的,十年要换一拨,每年换十分之一),不够了怎么办?买买买!跟谁买?谁有木头跟谁买!西南方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成了一块大肥肉。用什么买?银子啊,爷有的是钱!于是乎,这些漂洋过海的银子,也就流通到了南方少数民族人民的手中。说起来,少数民族的同胞们过惯了苦日子,也没有太丰富的物产,好不容易靠卖木头赚了银子,可当地并不发达的经济水平,导致这些银子其实花不出去――穷得只剩银子,并不是玩笑话。于是乎,仍然爱美的女孩子们,不管日子怎么苦,也要爱漂亮啊――白花花银闪闪的银子,也就成了饰品最好的材料。所以说,南方少数民族的银饰,有几百年的历史,完全不是吹的――真的有这么长久的历史,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知道,这些银子都来自几百年前的那个繁荣的贸易时代,来自那个时代的海外罢了。――以上出处,大致来自最近上课的一些知识点,具体的史料啊引文啊都不大理得清,欢迎大家继续丰富补充,但大致的脉络是没有问题的。记得有一篇是陈春声、刘志伟的《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不过还没来得及看……其实最有意思的历史,就是掩藏在史料、风俗民情下的脉络,这些脉络草蛇灰线,伏延千里,默默地掩藏在尘埃之中,等着有心的人发现它们。怎么样,是不是很波澜壮阔?没想到从南方少数民族的银饰,能引出这么精彩的历史吧?显示全部
因为自古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对贵金属饰品的热情从未削减,并且持续增长,而南方少数名族因为银饰制作工艺简单,整体成本比之黄金的贵金属低等原因而广泛喜爱,具体原因如下:
因为南方少数民族经济能力有限,银饰成本比之黄金要低很多,很容易在少数民族普及下来,收到广大少数民族喜爱。
古时候冶金技术落后,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而银饰相对技术不复杂,更容易获得。
中国的银矿并不多,特大型银矿很少,古时能够大规模开采的银矿,其实少之又少。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程度更低,矿业不发达,其实很多银子,大多来自遥远的海外;一则来自日本的石见银山,二则来自更加遥远的地球另一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矿。这些银子是怎么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以至于流入南方百越族人之手,演变成如今繁复精巧的银饰。
民族银饰整个的艺术发展历程,是一个经历了演绎、变异、整合的漫长过程,民族的审美定势就是在这一个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必须要服从于此,不得跨越。
银饰的纹样和造型,最开始的时候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持续的时间也很长,有的银饰品几乎是原样照搬。一些经历几辈人传下来的苗族银饰,这些银饰品几乎就是汉族银饰的翻版,图案为六宝、八卦、福禄寿喜等,还有的在背面印有诸如福兴号字样,这样我们就可以显然的看出,银饰品是出自汉族银匠之手。也是因为这样,所以在银饰民族化的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置入了一个对外来文化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的过程。那么,我们该怎么站在民族文化立场上,保留和保护那些可以融入民族社会生活的东西,摒弃那些同民族社会生活毫无相关的表象元素,这也是民族银饰进入民族文化社会的必经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创新而始终持续着。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