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锡伯族的生活习俗
生活习俗
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现在,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牧业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木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能歌善舞。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
二、锡伯族在全国有多少人?有什么特征?
锡伯族,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1 6 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 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1 8 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现在,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牧业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能歌善舞。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
三、伊犁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锡伯族和哈萨克族是伊犁地区两个主要的少数民族,去伊犁旅游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锡伯族的禁忌
居住在伊犁河畔的锡伯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礼节的民族,对客人热情好客,对老人和长辈格外尊重。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形成了有趣的禁忌,一些禁忌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他们禁食狗、猫、蛇等肉;饭前不许将筷子插在碗里,只有供祭品时才允许把筷子插在碗里;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并严禁拍桌打碗;客人未吃完饭不能把碗和盘子螺起来;买碗盘时,不能买单数;翁媳不能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
递刀给人时,刀尖朝自己,而要把刀把朝对方;做衣服、布置房间不能用黄颜色的布;女人不许上房顶;男子不到30岁以上不能留胡须;姑娘在未出嫁前要梳辫子,结婚以后再不留辫子;妇女只能穿短腰鞋,不能穿高腰鞋;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故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得从衣帽被枕等物上跨过等。对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出言不逊、不尊重老人等行为,都要受到锡伯族人民的谴责。
哈萨克人的待客之道
哈萨克族中有这样一句话:“祖先的遗产中,一部分是留客人的。”所以,对于来到草原上作客的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竭诚地招待。
哈萨克人家里来了客人,都要烧茶,铺上餐布,拿出包尔沙克、奶疙瘩、方块糖、酥油及其他奶制品招待。夏季还要用马奶子,冬季则把奶疙瘩煮成奶浆。如果来了贵客,还要宰羊煮肉。喝完奶茶,主人还要为客人举行娱乐活动,多才多艺的主人往往弹起悠扬的冬不拉,唱起传统的民歌,或是讲笑话、故事,或是猜
谜语等,既表达了主人的热情,又增进了客主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边吃喝、边弹唱的项目结束后,主人还要请客人再吃肉。吃肉时,给客人什么部分的肉,都是有讲究的。一般是把羊头、臀部的肉和肋条肉端给主客和年长者。羊后腿下半截的肉和胸叉子肉则给女婿和媳妇。小孩子吃羊舌头、羊耳朵、羊腰子和羊心等。
吃完肉,还要喝肉汤,同时还要重新烧茶,摆上茶和食物,让客人吃饱喝好,他们不仅要把最好吃的拿出来待客,而且睡觉时,也要把最好的被褥拿出给客人使用。同时,还要照料好客的乘马。客人离去时,还要扶上马送行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