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对蔓璐这个人物的评价和理解

86服饰网 2023-03-28 17:03 编辑:admin 285阅读

一、 俗世的圈套

为了一家的生计, 曼璐仅仅在中学毕业后, 就步入了花花

绿绿的世界, 做起了在外人眼里看起来十分不齿的舞女。声

色犬马中, 她渐渐迷失了自己, 她学会了喝酒猜拳, 学会了与

各色男人周旋, 更学会了与这个外表光鲜亮丽实则污秽不堪

的俗世融为一体。虽然她尽心尽力地恪守着身为长女的准

则, 以孝的名义支撑着整个家, 但在她内心深处, 却没能逃脱

道德的疏离与背叛。即便是随着几个弟妹长大, 家庭渐渐好

起来时, 曼璐也没有悬崖勒马。潜意识里, 她是明白的, 她明

白自己已不可能远离没有服饰、 化妆品、 舞会的生活。 她已经

不知不觉地在俗世的引导下, 一步步地被套牢, 直至滑向堕落

的深渊。

曼璐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她只是在以一种不自觉的姿态走

进这个俗世, 与其说她是一个享受放纵者, 不如说她是受害者

更为恰当。在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下, 曼璐的纵情与堕落只

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唯有这样她才可以显示出生存的意义。

她不能也不可能通过劳动而翻身, 尽管她也曾意识到自己的

无可救药, 但却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过早步入社会已使她

不得不牢牢地抓住俗世这个依傍。脱离了俗世, 她只是一具

艳丽的躯壳。她是不幸的, 张爱玲也曾说曼璐的悲剧并不全

在于其自身, 最主要的理由还是应该从社会的或经济的根源

去探寻的。这里, 张爱玲也强调了社会对曼璐的腐蚀。我们

应该明白, 正是由于俗世的这层层圈套, 才使得曼璐不得不褪

去纯真, 换上了毒妇人的面具。

二、 人性的挣扎与欲望

养家和舞女之间, 曼璐以青春的代价换来了一家人的生

计; 面对和豫瑾的爱情, 曼璐又在痛苦挣扎中埋葬这段美好的

回忆; 还有当祝鸿才惦记着曼桢, “我也不知怎么, 尽想着她” 。

曼璐依然在进行着人性的挣扎, “还有脸说!你趁早别做梦

了!告诉你, 她就是肯了, 我也不肯。 ” 这里, 曼璐的挣扎正说

明了她的善, 至少在她的人性深处存有良知。她明白自己已

经堕落不堪, 但她找不到出路, 更看不到光明的所在。 她被道

德、 被美好的纯真远远地抛弃了, 却没有逆转的可能。 曼璐内

心深处永远交织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与碰撞。 与豫瑾短暂可悲

的爱情虽然成为曼璐一段纯美的回忆和空虚心灵的一种慰

藉, 然而分离十几年之后当豫瑾再次来到家中, 曼璐的热情却

再一次被点燃。可是物是人非, 此刻的她正带着一副被声色

场浸染的妖娆面容和脂粉气息面对着这个曾带给她快乐和幸

福的男人。 随着顾太太极力撮合曼桢和豫瑾和两人渐渐表现

出来的好感, 她心中那个华丽的梦开始被渐渐击得粉碎。她

感到了威胁, 感到了恐惧, 女性的本能逼使她露出了凶狠的一

面, 最终 “铸就” 了曼桢的不幸。

纵观全文我们也可以发现, 正是豫瑾再次来到顾家的这

段情节, 把曼璐的疯狂推向了极致。 在她的人性深处, 其实是

有着强烈的报复欲的。 这种报复欲驱使着曼璐疏离她所认为

的造成她的不幸之人, 即使是她的亲妹妹也没能逃脱。与豫

瑾不能再续前缘以及为爱求生的强烈欲望最终促使曼璐不顾伦理和亲情的约束, 和祝鸿才合谋设计使其骗奸了曼桢。张

爱玲在 《谈女人》 里说过, “女人在人性的发展上比较有弹性。

所以完美的女人比完美的男人更完美, 而一个坏女人往往比

一个坏男人坏得更彻底。 ”曼璐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但是

她的坏更多的是含有嫉妒与报复的心理。 她以一个表面光鲜

其实坏得令人发指的形象而存在, 坏成了她的生存手段和生

活必需。说到这里, 又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曹七巧, “爱情在一

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 便需要三四个的幸福抵偿。可怕的报

复!” 对曼璐而言, 这又何尝不是在报复?她在报复俗世对她

的戕害; 报复曾经那段让她耿耿于怀的爱情; 报复让她受尽折

磨受尽苦难受尽侮辱的灰暗人生!至此, 曼璐在满心欲望的

支配之下, “已彻底地沦为婚姻的动物, 只要生存即可, 其他一

切都可以牺牲” 。 支撑曼璐的, 似乎也只有那具带着些许体温

的肉体, 或者说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俗世傀儡。

三、 悲哀的灵魂

曼璐是一个悲哀的角色, 虽然人们往往对曼桢投去悲情

的目光。 如果说曼桢的感情是由于一生都是受到命运捉弄和

与世钧永远错过的话, 那么曼璐的悲哀则带有一种沉重与压

迫的意味。 这种压迫还与她心中毫无节制的欲望沟壑以及狭

隘浅薄的爱情宿命观相联系。 曼璐的一生都在俗世的圈套中

苦苦挣扎, 她以为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便可以安身喘息, 甚至于

不惜出卖自己的一奶同胞。 她不可避免地带着世俗的压力与

自私, 在欲望的掌控下, 爱情的美好在曼璐这里诠释成了依靠

牺牲他人成全自己的血腥与罪孽。她终究逃脱不了俗世, 逃

脱不了她习惯了的声色犬马, 花花世界。 在没做舞女之前, 无

论她有多么纯情与善良, 一旦踏入俗世, 她就不可能不受到沾

染与 “洗脑” 。这就是生存法则, 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而从她

开始抹擦艳丽的粉脂, 身穿紫绒旗袍的那刻起, 她就已经不再

是那个曾经的顾曼璐了。 她无法走出男人、 欲望编织的大网,

换句话说, 她的一切都注定要拘泥于整个俗世的桎梏里, 包括

她的爱情。 小说中曼璐早早的枯萎, 或许对她来说是种解脱。

她是孤独的, 悲哀的, 心酸的, 又是可气的。她风光过, 痛哭

过, 牺牲过, 也报复过。她的一生, 岂止一个简单了得?当她

抱着曼桢的孩子前去求曼桢看在孩子的份上原谅她的时候,

眼泪流过她那张憔悴不堪的枯脸, 也许那一刻她的的确确充

满了无穷无尽的悔恨, 我想这里张爱玲也无非是在告诉我们

一个有关坏女人良心发现的传奇, 但那又能说明什么呢?我

不是曼璐, 所以我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回答, 可有一点我却是

明白的, 那一刻, 在经过许许多多以后, 在经过无时无刻的挣

扎与欲望之后, 在经过坏人和好人路口的拐弯之处, 曼璐的灵

魂定是无比凄凉的。

曼璐,一个得不到旁观者同情的悲剧人物。

为了家人放弃了自己的青春以及幸福,在一切追忆已惘然的时候,不禁开始怨恨,恨命运,恨伤害和背叛。甚至恨自己为之奉献了的家人。

心里有恨的女人是最可怖的,尤其是当这个女人开始不甘心,想要报复。

她错恨了自己的妹妹,并一手毁了她的幸福,甚至她整个一生。

饶是如此,她依旧得不到丈夫的爱。她悔过,想要弥补,可是事已成局,她亦是回天无力。

她不过是一个得不着爱的女子,却还伤了唯一懂她爱她怜她维护她的妹妹。

她无法得到原谅,也无法原谅自己。

她那么努力,只想要一点幸福,仅此而已。

她被当做是恶人,毁了自己的亲妹妹,万人唾骂。

她可恶,但是回头一想,她也不过只是个可怜人。

自始至终,她都是一个悲剧。

如果说她有幸福过的话,那是什么时候啊,坐上自己心爱男子的单车后座,人间四月天,微风拂面,她也曾笑靥如花呀。

如果能够一直这样下去,如果没有后来的一切,如果她再自私一些,如果她肯吃苦,如果……原来没有如果

后来的她,忆起年少时一段辛酸,不知作何表情,应是怅然的吧。

道是,不思量,自难忘……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十八春》,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围被高坐,翻书的手被冻僵。静谧里有无限的哀怨丝丝缕缕渗进心里来,淤住了,浓浓一团心酸,化不开。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九、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帮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例如叔惠在解放区的生活,书中完全没有提及,他离开上海又回来,只像上台下台,舞台被固定在打磨掉一半时代气的南京上海。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张爱玲前期的小说里,少有正常的感情,有的只是曹七巧压抑下的疯狂和白流苏细算分两婚姻当职业的漠然,《小艾》和《十八春》里算是有了,可是淡而稀薄:两人之间互相的猜疑,家庭的阻拦,机缘的擦肩而过,随便什么都可以毁掉这叫“爱”的软弱的东西。而实际上它也的确被毁掉了。

与《沉香屑》式的洋场传奇与簪缨世家不同,张爱玲在《十八春》里描绘的是都市街巷间那些最普通的人生。许家在南京的房子:那种底下开铺面楼上住人的老式两层木楼,我们今天在南京三山街七条巷一带还能经常看到。读者也不会觉得曼桢是绝世佳人,她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儿:旧象牙色的肌肤,鹅蛋脸,永远沉住一洼微笑的黑的眼。将来嫁了人也许会发胖,渐渐变得开了后门与弄堂菜贩扯着喉咙争青菜茭白价钱。这样的两个人,他们再爱都是平平淡淡的家常琐事,温和如一锅煤炉上炖着的细白小米粥,好莱坞的浓情电影模式不属于他们。让人感动叹息的地方是他们爱情的悲剧性,得不到的才珍贵!那样平凡的感情,只有化为悲剧才会有赏鉴的价值。试想世钧与曼桢如果真的一帆风顺的结了婚,反而无趣。婚前那一点薄弱的感情基础很快就在柴米油盐醋茶中消磨殆尽,秃顶汉与黄脸婆,永远为着无数的鸡毛蒜皮事件怄气,而一路平平安安过下去,过个三四十年,照旧是白头偕老,沦为无数普通家庭中一员。读者看至此,能不泄气么?(所以童话里王子和公主一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就赶快用“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结束。至于是否真幸福,只有王子和公主自己晓得)张爱玲深谙大众心理,一支笔轻轻将他们隔开,让他们彼此对对方留住一点情,埋在心底藏起来,留作将来相见的余地。后来他们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事,终于重逢,曼桢把两人分开后她的遭遇,掺着无限的苦的,讲给他听:

“那时候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要把这些事情全告诉他,也曾经屡次在梦中告诉他过,做到那样的梦,每回都是哭醒了的,醒来还是呜呜咽咽地流眼泪。现在她真的在这儿讲给他听了,却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为已经是那么些年前的事了。”

世钧默默地听着。

“他们很久很久没有说话。这许多年来他们觉得困惑与痛苦的那些事情,现在终于知道了内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现在这时候,知道与不知道也没有多大分别了――不过――对于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分别,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候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对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

老杜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里简直是人情的至高至纯境界了。有时未免想到:许世钧简直应该感谢祝鸿才,因为鸿才代替他娶了曼桢回去,看着曼桢变得“完全无意于修饰,脸色黄黄的,老是带着几分病容,装束也不入时,见了人总是默默无言”、“眼睛里常常有一种呆笨的神气”。而却让世钧的脑海里永远保留着年青的曼桢的俏影。

翠芝当年对叔惠,有着夭折的粉红色少女的初恋。因为她不了解叔惠,只看见他面孔英俊谈吐潇洒,才会一直对叔惠念念不忘――至少是在心底。十几年后叔惠回到上海,惊破了翠芝坐在凝固的时光里心事全无地做少奶奶的日子。翠芝蓦然发现自己原来也爱过,震惊的几乎失态。明眼的读者看到这里马上会想起《金锁记》中七巧和季泽见面时那一幕的惊心动魄。然而曹七巧是自己用黄金的枷锁劈杀了自己的肉体自己的爱,而翠芝与叔惠之间却早已隔的无限远,白茫茫的一片大水,汉之广矣,谁可泳之?

只为着叔惠要来,翠芝又打地板又搬家俱,亲自出马去买洋酒火腿,几乎都不能控制自己。连一边冷眼观的读者都暗叫她做的实在太露。奇怪做丈夫的世钧却反而浑然不觉――细西回过头来一想 ,你会觉得心间一冷:原来世钧从来不曾留意过翠芝,他们是同一张床上睡了十几年的异梦人。书里写到他们的日子,满是疙疙瘩瘩的小噜苏,可是他们很难吵得起来。大概因为即使是吵架罢,也还是需要一点火星的。而他们俩却是真正的相敬如冰。

书中处处有对人生无奈的讽刺与苦笑:人人想方设法去争夺眼前金苹果,费尽心手摘到手才发现全不如自己想像:许大少奶奶竟力拉拢小叔和娘家妹子,翠芝过门后倒与她成了对头;许太太偏心小生子,待到一起同住却又矛盾无穷:鸿才为了得到曼桢费了无限心机,后来却觉得她索然无味,“就像一碗素虾仁”。曼璐为了系住丈夫的心,不惜赔上亲生妹子,结果不但拴不住鸿才,反而连妹妹都失去了……多少纷乱的追求与肥皂泡般的幻灭,拼凑起来大概就是人生。悲哀的故事里满含着作者小小的讽刺,我们仿佛能听见这位有着孤零身世的旷世才女冷仃仃的一粒粒笑声。

张爱玲此时的笔风,已从前期作品的绚丽五彩灵光四射变得渐趋平淡。洗尽铅华的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场漫长的不了情。张氏的写作功力,已是炉火纯青,虽是忽而南京忽而上海,叙述主体更是走马观灯般更换,却难为她细针密缝处处照顾的滴水不漏而自然天衣。有些小地方,她也凭着她那种独特的敏感注意到,笔尖略略一点,气氛自然浮出来。如写曼桢世钧冬夜在许家楼上夜话,特意说到“起坐间里只有一火盆,上面搁着铁架子,煨着一瓦钵子荸荠”。曼桢发冷,世钧取出自己的旧绒线衫给她穿上。煮荸荠是江南冬天普遍的家庭小食,那种略带清甜的香味是润泽的,浮在两个年青人对未来的甜蜜憧憬中,是格外富有家常气息的氛围。就在这个晚上,世钧给曼桢戴上订婚戒指,以后他们回想起这一幕,脑中挥之不去的,应该还有煮荸荠的清香吧。

小说一九五一年结稿时名《十八春》,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在我看来《半生缘》是承继了张纸小说题目一贯的风格枣缤纷绮丽的古典风,但《十八春》却似乎更适合于这篇小说,十八春,无数个春天呵!吹面不寒杨柳风,又带着一丝丝时光不再的怅惆,就像这个漫长的故事。

参考资料:baike

顾曼璐。

只能说此人命苦,有奉献精神,也可叹愚蠢,头脑简单。

她为了家人而去做了舞女,这一点的确显出了她的奉献,刚烈精神。

可是她为了自己的一个破老公,竟然协助他害她妹妹,让自己的亲妹妹受到自己老公的!如果说她妹妹欠了她什么,也绝不应该用这种方法来要求自己的妹妹来报答自己。更何况,她的老公实在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将自己的亲妹妹活活的给害了,不知道她是想出来的。

更可笑的是她的出发点,想要她妹妹借腹生子,以此来稳住老公。试想,就算曼贞依了她,给她借腹生子,她又会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她又怎能得到老公的心?

这个人真是愚蠢至极。也可以说,整个悲剧的产生,她是最关键的人物了。

顾曼璐是无奈的,人自己活着都不容易,何况还有一个家。

她的肩膀被压的太重了,她被逼选择了对自己心爱的人的黯然离去,在极其疲惫中选择了堕落,选择了自私与残忍。

她抛弃所有人的与痛恨唾骂,在生存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哲学,在生活面前,藏起来了自己曾经纯净的爱恋, 张豫谨对她来说是一个梦,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因此,张豫谨选择了忘记,选择了平淡。

顾曼璐这个女主角性格充满矛盾――她为了养活家人,放弃了与豫谨的爱情,去做了舞女。但是结婚后,丈夫祝鸿才渐渐露出本性,外出花天酒地,对自己甚至挥手相向,为了留住自己的丈夫,保住有名无实的婚姻,试图牺牲自己一手培养的妹妹曼桢,让妹妹嫁给自己的丈夫祝鸿才。

由于丧失生育能力,曼璐生活在随时被丈夫踢出家门的恐惧之中。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父权训示下,这种因为生育或者不能生养男孩,而害怕被丈夫抛弃的恐惧感,正是构成女性传统恐惧的其中一个主因。就在曼璐害怕丧失地位的传统恐惧中,最后竟把自己的亲妹妹视为可以成全她保有身份的贡品。

曼璐虽然对糟蹋她身心的男性社会――她舞女的身份充分说明了此点――表达了不满,但同时却又没能逃离压抑现场,她非但不能反制,反而成为儒家宗法父权的串谋者,让祝鸿才对自己的妹妹逼奸成孕。因此,在贡品和符号的意义之外,曼桢也成为曼璐讨好丈夫的一种中介者。在主流文化下的闺阁政治叙述中,这故事表现了女性与父权体制复杂的联系:即女性同时是主导文化的颠覆者,兼服从者。

“张爱玲受到通俗小说的影响很大,但《半生缘》却把通俗小说升华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序。”她成功塑造了顾曼璐这个具有普遍性又有独特个性的旧社会的被害者和同谋者形象。“男人彻底懂得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如果你不调戏女人,她说你不是一个男人;如果你调戏她,她说你不是一个上等人。”